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党建: 刘宇凌:“制造强国”追梦人

党建
党建 
刘宇凌:"制造强国"追梦人
Mar 29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曾任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的刘宇凌在机床制造车间。记者 邓伟摄

京城机电旗下北一机床重型机床组装车间,足有四五个足球场大小,巨大高耸的机床达百吨之重,满头银发的刘宇凌穿梭忙碌,为了机床能达到头发丝直径五分之一的精度而攻关。

曾任北一机床总工程师的刘宇凌,在六年前就已经退休了。66岁的他为何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时间拨回24年前。1995年11月13日,刘宇凌和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团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这一天,刘宇凌作为北一机床的代表之一,来到了美国芝加哥的颁奖现场,捧回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年度"工业领先奖"大奖——蓝色水晶盘。美国媒体惊呼:"没想到中国机床企业也能研究出这样的先进技术!"

揭晓奖项的时刻,不只是外媒,就连刘宇凌本人也觉得意外:"虽然这证明了我们企业当时的信息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准,但其实仍和世界最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时至今日再次提起当年往事,他一如既往地谦逊与低调。

这份国际级荣誉的背后,藏着北一机床人的艰辛求索。

机床被人们比喻成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制造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它。在1987年,当时国内还普遍是人工操控机床,这一年刘宇凌获得了随项目团队去日本学习考察的机会,站在日本机床加工车间参观通道上的他看呆了——

没有工人手工开机床,这是一个无人车间,所有工件的加工制造都是自动完成。负责运输的无人小车在各个机床间自如行驶,通过托板交换系统将工件摆放到机床的加工位,分毫不差。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还是一个"灭灯工厂",机床在夜间仍在运转,因为自动化系统并不需要灯光,工人在第二天上班后就能得到加工好的工件。

刘宇凌瞪大了眼睛,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同去的一位机床老工程师轻声说道:"看看吧,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了。"

即使是在32年后的今天,刘宇凌还能清晰地记住每一个细节,他把那一次日本之行称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

中国机床厂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梦想?刘宇凌深受触动,回国后他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与项目团队每天泡在工厂里研究消化,还从零开始学起了计算机和英语,终于研制出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数控机床产品,获得了当时机械部"七·五"攻关先进奖。

可日本工厂里数控机床运转的场景如过电影一般,总是出现在刘宇凌的脑海中。为了这个最初的梦想,他参加了北一机床厂承担的CIMS项目,开展新一轮攻关。

从听不懂到发表意见到方案设计,再到软件编程,在1995年计算机尚未普及时,刘宇凌和CIMS团队的同事,就完成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装备制造业最初的探索。

提出参奖申报后,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派了几位专家来实地考察示范线,他们看了很惊讶,正和刘宇凌当年站在日本工厂车间的神情一样。根据需求计算机向生产车间下订单,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加工程序传到机床,机床按照图纸自动加工。"这对于当时中国的机床行业来说是超前的,这个项目如一个灯塔,指明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刘宇凌说。

几十年如一日发力追赶,刘宇凌参与的超重型数控桥式双龙门镗铣床等多个国家重大专项中,机床的精度等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往只有美国、日本、德国等极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涉足的领域,现在中国机床从业者也能挺起腰杆了。

但刘宇凌并不满足。他认为,中国机床行业一直在发展,在工艺技术上填补了大量空白,但仍存在某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这也是他退休后继续服务北一机床厂、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研的原因所在。

"希望中国早日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初心不改的刘宇凌,语气里满是殷切期待。(记者 潘福达)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