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食品频道: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食品频道
食品频道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Apr 10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有的茶大约是用来炒作而不是用来喝的。比如,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的岩茶。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武夷岩茶价格持续攀升,各种贴着"大师""山场"标签的岩茶充斥市场。

  报道标题里有个字很精准:炒。茶叶当然是炒出来的。少年时,常见母亲摘了野茶,在自家的土灶锅里,炒出一锅绿茶,很好喝,而专业的制茶,更是将炒茶技艺发挥到绝佳的程度。但如今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这些"奢侈品茶叶",却是以标签、概念"炒"出来的。对此乱象不能不警惕。

  中国的茶叶,门类众多。而岩茶,则是福建特有的一种茶叶,主产区为武夷山茶区。所谓"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诠释的是岩茶生存环境的奇特和采摘的不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力推"岩茶"概念并无不妥,定价高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岩茶本身的制作过程并没有多奇特,和多数茶叶的制作相类,无非做青、揉捻、炒青、初烘、复焙等程式。

  要炒出好茶的确需要凭借炒茶师傅的技艺。同样的茶叶,能不能炒出佳品,考验的是眼力、手力和"心力"。因此,"艺高价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价,那就过头了。何况把杂七杂八的茶叶也"包装"为岩茶,本身就是欺诈行为。

  据了解,不少外地茶商或是到武夷山收购散装茶叶,或是挂靠武夷山的茶企,或是将外地茶叶运到武夷山加工,然后贴上武夷山特定山场标签,通过夸大渲染,忽悠消费者,卖出高价。所谓大师岩茶来路竟然如此不正。

  很多报道都提及,一些地方,资深炒茶师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但是某些不良商家,正在批量生产各种大师:从1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岩茶,到1斤一二十万元的精品茶,形形色色的"大师"签名印在茶叶包装上。

  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叶的制作和销售,玩不得虚头。一个源于茶文化和现实环境的概念,值得肯定,但由不得生搬硬套、胡吹一通。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茶饮讲究一个淡泊,如此吃相难看,如此不择手段,真是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市场之事,遵循的是市场规律、规则。喝到肚子里的该是茶韵,而不是虚假的价格。

  就此乱象而言,需要正本清源:定价上,需要拧去水分;命名和推广上,需要求真务实。整治茶叶市场的乱象,先得把伪大师及其利益链给"治"了。这不仅仅是为了呵护某个地方茶品牌的声誉,更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作者:伍里川,系媒体评论员)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